2013年,中国全面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,并制定了考核办法,“目前开局很好”。今后,将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,全国推行河流水质的地方首长负责制,简称“河长制”,以控制水污染,提高用水效率。
2014年3月21日(星期五)上午10时,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,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就加强河湖管理、建设水生态文明等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此介绍。
他指出,所谓最严格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,主要有三个红线:一个是用水总量控制红线,一个是纳污的控制红线,还有一个用水效率的红线。目前,水利部已经把这三条红线分解到各省、市、自治区。
同时,在建制市这一级别,全国95%的地市单位、700多个县也都把上述三个指标分解下去了。水利部在此基础上启动了50多条河流的水量分配。目前,有11条河流的水量分配方案已通过水利部的审查。
据矫勇介绍,河长制是一种地方的创新。在水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,比如太湖地区,2007年发生了严重的水华事件。此后,国务院专门批了太湖生态综合治理的实施方案,把责任压给了地方政府。
但是,地方政府既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调整经济结构,又要保护水生态环境。“这是个艰巨的任务,必须把涉及水污染的方方面面管住。任何一个部门都难以承担如此的重任。怎么办呢?江苏、浙江等地开始试验由地方政府首长负责制的河长制。”矫勇解释说。
他指出,河长制推开以后,“确实发挥了非常好的效果,水利部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,现在准备把河长制这一套成功的做法向全国推广。”
矫勇指出,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,各级政府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河湖保护和管理的重任。水利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,会进一步完善规划,完善河湖保护技术的标准和相应的规程规范,为河长制的实施提供比较坚实的技术支撑。